跳到主要內容區
 

水產養殖-魚類的飼料與營養

 

水產養殖-魚類的飼料與營養

    Download
 

沈士新 通訊作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前言

水產養殖的發展依賴不同領域的知識,包括:魚體本身,如生理、遺傳;其它的環境條件,如養殖系統的水文和餌料生物的生活史。這些不同的領域均環繞著池中的魚為主題,而其知識範圍著重於攝食的解剖結構、生理營養、魚攝食的生態;藉此則可整合魚額的攝盒,並產生有最佳利用效率的食物。

每個池子中,魚的產量及其利潤依飼料補充之多寡而定:在高密度的養殖池中,飼料的重要性提高,相對的飼料成本增加,但是總生產值亦增加;在流水式及箱網養殖池中,飼料的支出佔總成本的 56.3~56.8%。

例如:以一甲地進行混贅,可生產 3.5 噸的魚,其中有一半是鯉魚,則飼料的支出約佔 30.6%,由此可看出,飼料在養殖成本中比例偏高,因此如何投餵最適量的飼料是一重要的課題:投餵太少,則大部份的飼料只能做為"維生"的利用;投餵過量則造成飼料的低效率及浪費。所謂的飼料轉換率是指投餵飼料/魚體重增加,飼料轉換率的增加,可降低養殖成本。

本省的養殖特色之一是具有階段性。例如,草蝦養殖的最盛時期,大家全在養草蝦;草蝦病害發生後,許多養殖戶紛紛改放養海水魚或虱目魚,造成虱目魚魚價大幅滑;近來海烏的捕獲量減少,起而代之是養殖烏魚,並且已可成功地自養殖烏取得烏魚子。臺灣近幾年來的過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與水資源問題,所以農政單位近來偏向海水養殖,而一般的海水養殖魚也可以用半淡鹹水飼養,如吳郭魚、虹鱒,又如近來大量淡水養殖的虱目魚,其原本為半淡鹹水的養殖;欲自淡水養殖而轉換成海水養殖,其營養需求也有所改變,這就是我們目前要努力的目標。

 
  DOI: 10.29474/FER.199406.0001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