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水產養殖與環境保護

 

水產養殖與環境保護

    Download
 

陳瑤湖 通訊作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前言

水中生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就如同陸上生物須要空氣是一樣的。由於空氣的成份一般而言算是恆定的,因此畜牧,也就是陸上動物的養殖,不須顧慮到空氣的品質對所養的動物的影響。然而水質卻會隨著水中生態的變化而變化,水中生物的生理及行為也會受水質中某些成份的改變而改變。一般常說「養殖先養水」,也就是在強調維護優良穩定的水質是水產養殖成功的先決要素。

當養殖生物密度低時,其所排放出或分泌出的代謝產物量,對整個養殖生態系而言並不多,因此生體態系尚能對這些代謝產物作適度的調整,以保持穩定的水質,因而養殖生物尚不會受到不良的影響。這也就是所謂的水族環境之「自淨作用」。但是漁民為了增加養殖產量,將養殖密度及投餵飼料量提高,因此生物的代謝產物及剩餘飼料均超過了生態體系的自淨作用量,而在水中形成過量的有毒物質,如氯、亞硝酸、硫化氫、甲烷、及一些我們尚不清楚的化學物質等。以致對養殖生物產生了不良影響,如攝食活動降低、容易感染病原、成長遲鈍、甚至死亡等。因此養殖密度越高,這種危機就越嚴重。

所謂水質變壞就是當水中有害物質的濃度高到對水中生物的行為或生理開始有不良影響之水質時。實際上水質管理指的是平常維持水中良好的品質,其主要工作為減少水中有機質的累積,因此其主要措施有(1)適度的投餌,減少殘餌的量。 (2)保持水中高度的氧化狀態,以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如維持足夠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族群,藉其旺盛的光合作用以製造氧氣,或是借助人工打氣。 (3)常排換水,以排除有機質及稀釋有害物質的濃度。(4)維持穩定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及有益的微生物族群,以吸收有害物質(前者之作用),及使有害物質轉變成無害物質(後者之作用)。上述多種措施中,最方便的方式還是以常排換水為最佳。因此選擇養殖場地時,首先要考慮是否有足夠量之良好水源。目前水產養殖所引起的環境問題,最受關切的就是地下水的超限使用問題。

 
  DOI: 10.29474/FER.199106.0002
瀏覽數: